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南康直节堂记》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这8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南康直节堂记》阅读答案相关的文章。
篇1:南康直节堂记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14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①。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逐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②称,不为皦察之政③,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④,而其为人可得也。堂成,君与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⑤,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注释]①填委:堆放。②循吏:奉公守法。③皦察之政:皦(jiǎo):白、明亮。严明苛刻的政令。④说:同“悦”,喜欢。⑤曲:弯曲,这里指品行不正的人。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4分)
(1)如揭太常之旗(2)杉之阴()
(3)散柯布叶()(4)安而不危乎()
【小题2】请在下列句子中找一个与例句中划线“之”字用法相同的句子()(2分)
例句: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辍耕之垄上.彼竭我盈,故克之.
【小题3】请用/为下边的文言句子断句。(2分)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小题4】翻译下边的文言语句。(4分)
(1)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2)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
【小题5】积累链接:荷莲虽小,却也有着与杉树同样的品性。请默写出周敦颐 《爱莲说》中“莲”与“杉”品性相近的四句话(计16个字)。(2分)
答案
【小题1】揭:高举; 阴:树荫(阴)、阴凉;柯:树枝;安:怎么
【小题1】B
【小题1】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小题1】(1)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
(2)不幸经过风吹雨打而弯曲,或受到岩石的挤压,这样才随外物的影响而屈曲变弯,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
【小题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说明:错一字扣0.5分)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例句中与B项中“之”都是“助词、无意义”。
【小题1】本题考查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一般坚持结构与意思原则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说明:1、“欲”“直”“折”“乎”四个关键词的翻译错一个扣0.5分;2、“挠”“轧”“委曲”三个关键词的翻译错一个扣0.5分)
【小题1】本题考查对《爱莲说》这篇文章的背诵能力。结合《爱莲说》的内容默写出相应的句子即可。
篇2:南康直节堂记阅读答案
南康直节堂记阅读答案
南康直节堂记阅读答案
南康直节堂记
苏 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①。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②称,不为皦察之政③,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④,而其为人可得也。堂成,君与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⑤,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节选自《栾城集》)
【注释】①填委:堆放。
②循吏:奉公守法。
③皦察之政:皦(jiǎo):白、明亮。严明苛刻的政令。
④说:同悦,喜欢。
⑤曲:弯曲,这里指品行不正的人。
6.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揭( ) 阴( )
柯( ) 安( )
7.请在原文中另找一个与例句中加点之字用法相同的句子。(2分)
例句: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
答句:
8.请用/为下边的文言句子断句。(2分)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9.翻译下边的.文言语句。(2分)
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10.本文由树及人,相映成趣。请用文中的两个字来准确概括杉树与徐君的共同点。(2分)
11.徐君一生被人所称道的德行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摘录原文作答。(2分)
12.积累链接:荷莲虽小,却也有着与杉树同样的品性。请默写出周敦颐 《爱莲说》中莲与杉品性相近的四句话(计16个字)。(2分)
参考答案:
6.(4分)揭:高举;阴:树荫(阴)、阴凉;柯:树枝;安:怎么
7.(2分)①府史之所蹲伏
②而簿书之所填委(说明:二者任选其一即可)
8.(2分)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说明:断对一处得0.5分)
9.(2分)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
(说明:欲直折乎四个关键词的翻译错一个扣0.5分)
10.(2分)直节
11.(2分)(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
(说明:答对一句得0.5分)
12.(2分)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说明:错一字扣1分)
篇3:南康直节堂记阅读练习就答案
南康直节堂记阅读练习就答案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是仍在筠州。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高举
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说:同“悦”
C、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
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 特立:与众不同
9、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府史之所蹲伏 B、惟杉能遂其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其孰能讥之乎
C、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D、君以客饮于堂上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0、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或对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
D、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3分)
(2)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3分)
(3)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4分)
答案
8.D(特立:独立,挺立,高高耸立)
9.C(都是连词,表转折)
10.A(杉树并非徐望圣所种)
11.(1)徐君(徐先生)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并命名它为“直节”。
(2)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
(3)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吧!
篇4:文言文《南康直节堂记》阅读理解
[宋]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是仍在筠州。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
1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高举
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说:同悦
C.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
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 特立:与众不同
15.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府史之所蹲伏 B.惟杉能遂其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其孰能讥之乎
C.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D.君以客饮于堂上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6.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或对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
D.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
篇5:苏辙的南康直节堂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苏辙的南康直节堂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①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基;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②,莫知贵也。君见而怜③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④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逐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⑤称,不为皦察之政⑥,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⑦,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⑧,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⑨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选自《栾城集》
注释
岌然:高耸的样子
委曲:屈曲变弯
皦察:精明苛求
特立:独立,高高耸立
填委:堆放。
循吏:奉公守法。
皦察之政:皦(jiǎo):白、明亮。严明苛刻的政令。
说:同“悦”,喜欢。
曲:弯曲,这里指品行不正的人。
怜:爱惜
揭:高举
阴: 树荫
柯: 枝桠
安: 安然
“ 不待文王而兴” 语出《孟子·尽心(上)》,“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阅读练习及答案
循吏:奉公守法的官吏。
22.苏轼、苏辙和 号称“三苏”;高中课本中曾学过苏辙的散文《 》(2分)
苏轼、苏辙和苏洵号称“三苏”;高中课本中曾学过苏辙的散文《黄州快哉亭记》(
23.对第①段中“莫知贵也”理解正确的一项………………………………(D)(2分)
A.没有人知道军六曹吏的可贵。
B.没有人知道簿册文书的可贵。
C.没有人知道朝请大夫徐望的可贵。
D.没有人知道直节堂这一地方的可贵。
24.简析第②段写“竹柏”的作用。(3分)
答:用整句写出杉树的高耸,用散句写出了杉树的凛然,句式整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富于变化。
25.从句式的角度分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答:用整句写出杉树的高耸,用散句写出了杉树的凛然,句式整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富于变化。
26.第③段作者写“客醉而歌”的真正意图是
答:真正意图是赞美了直节堂的"建造者和命名者徐望圣为人正直;同时也抒发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 (3分)
二:
1.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揭( ) 阴( ) 柯( ) 安( )
答案:揭:高举;阴:树荫(阴)、阴凉;柯:树枝;安:怎么
2.请在原文中另找一个与例句中加点“之”字用法相同的句子。(2分)
例句: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
答句:
答案:①府史之所蹲伏 ②而簿书之所填委(说明:二者任选其一即可)
3.请用/为下边的文言句子断句。(2分)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答案: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说明:断对一处得0.5分)
4.翻译下边的文言语句。(2分)
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答案: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 (说明:“欲”“直”“折”“乎”四个关键词的翻译错一个扣0.5分)
5.本文由树及人,相映成趣。请用文中的两个字来准确概括杉树与徐君的共同点。(2分)
答案:直节
6.徐君一生被人所称道的德行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摘录原文作答。(2分)
答案:(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说明:答对一句得0.5分)
7.积累链接:荷莲虽小,却也有着与杉树同样的品性。请默写出周敦颐 《爱莲说》中“莲”与“杉”品性相近的四句话(计16个字)。(2分)
答案: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说明:错一字扣1分)
参考译文
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有一座厅堂叫“直节堂”,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的。庭院里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开始长有枝叶。这些树高耸的样子就像高兴起的太常旗,就像乘露盘的长柄。那种凛然正气又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色。这里起初是南康军的各部门官吏住的地方,杉树的树荫底下,是书记们蹲伏在一起办公的场所,簿册文书丢在焉面,没有人知道这儿有什么可贵之处。徐君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而且命名为“直节”。
树木刚生来时,没有不是直的。不幸经过风吹雨打而弯曲,或受到岩石的挤压,这样才随外物的影响而屈曲变弯,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即使像竹箭这样的优质、松柏这样的坚贞都免不了这样。只有杉树能顺着它的本性,不用人扶植就能长得很直。活着能傲对冰雪,死后能利用它做栋梁屋宇,都与竹、柏相同,但在躯干挺直这点上却又超过了竹、柏。如拿杉的这种品格要求于人的话,那么,这种人大概就是所谓“不等文王出现就会崛起”的豪杰之士吧!
徐君性格温和善良,广施仁爱,在他任职的地方,他以奉公守法而受人称赞。他不施行严明苛刻的政令,但行为却保持正直。看看他所喜欢的,就可知道他的为人了。《诗经》说:“君子有才能,所以能继承前人的事业。”直节堂建成之后,徐君与客人在堂上宴饮,一位客人醉醺醺地唱着歌说:“我想做个品行不正的人,可是品行不正的人必然会卑躬屈膝,品行不正的人可以做吗?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正像这丛杉树,高高耸立而不偏倚,枝桠伸展,叶片散布,能安然而不危险吗?然而清风吹动衣襟,飞雪洒满庭院,杉树依然颜色不变,您来到树下休息游玩吧!壅土培植灌溉杉树,而不如剪削砍伐,杉树自己并不知道,而要依靠爱树的人呀!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终止的吧!”一曲歌终,宴会也就散了。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在筠州。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
篇6:南康直节堂记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苏辙
①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基;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②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③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①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④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栾城集》)
【注】①循吏:奉公守法的官吏。
22.苏轼、苏辙和 号称“三苏”;高中课本中曾学过苏辙的散文《 》。(2分)
23.对第①段中“莫知贵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没有人知道军六曹吏的可贵。
B.没有人知道簿册文书的可贵。
C.没有人知道朝请大夫徐望的可贵。
D.没有人知道直节堂这一地方的可贵。
24.简析第②段写“竹柏”的作用。(3分)
25.从句式的角度分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26.第③段作者写“客醉而歌”的真正意图是 。(3分)
答案:
22.(2分)苏洵、黄州快哉亭记。
23.(2分)D
24.(3分)通过比较(或对比、反衬)突出杉树比竹柏更加挺直。
25. (3分)用整句写出杉树的高耸,用散句写出了杉树的凛然,句式整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富于变化。
26.(3分)赞美了直节堂的建造者和命名者徐望圣为人正直;同时也抒发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
【参考译文】
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有一座厅堂叫“直节堂”,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的。庭院里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开始长有枝叶。这些树高耸的样子就像高高举起的太常旗、像巍巍矗立的承露盘的柱。那种凛然正气又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色。这里起初是南康军的各部门官吏住的地方,杉树的树荫底下,是书记们蹲伏在一起办公的场所,簿册文书丢在里面,没有人知道这儿有什么可贵之处。徐君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而且命名为“直节”。
树木刚生来时,没有不是直的。不幸经过风吹雨打而弯曲,或受到岩石的挤压,这样才随外物的影响而屈曲变弯,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即使像竹箭这样的优质、松柏这样的坚贞都免不了这样。只有杉树能顺着它的本性,不用人扶植就能长得很直。活着能傲对冰雪,死后能利用它做栋梁屋宇,都与竹、柏相同,但在躯干挺直这点上却又超过了竹、柏。如拿杉的这种品格要求于人的话,那么,这种人大概就是所谓“不等文王出现就会崛起”的豪杰之士吧!
徐君性格温和善良,广施仁爱,在他任职的地方,他以奉公守法而受人称赞。他不施行严明苛刻的政令,但行为却保持正直。看看他所喜欢的,就可知道他的为人了。《诗经》说:“君子有才能,所以能继承前人的事业。”直节堂建成之后,徐君与客人在堂上宴饮,一位客人醉醺醺地唱着歌说:“我想做个品行不正的人,可是品行不正的人必然会卑躬屈膝,品行不正的人可以做吗?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正像这丛杉树,高高耸立而不偏倚,枝桠伸展,叶片散布,能安然而不危险吗?然而清风吹动衣襟,飞雪洒满庭院,杉树依然颜色不变,您来到树下休息游玩吧!壅土培植灌溉杉树,而不如剪削砍伐,杉树自己并不知道,而要依靠爱树的人呀!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终止的吧!”一曲歌终,宴会也就散了。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南康直节堂记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7:豁然堂记阅读答案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耕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治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
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选自《明代散文选译》)
[注]
龟龄:指宋代学者王十朋,字龟龄,曾任绍兴府判,作有《会稽风俗赋》,写及鉴湖中莲女、渔郎往来的风光。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连接
B. 或至游舫治尊,歌笑互答官长
C. 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遗憾
D. 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约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
B. 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起座一观,还则随失
C. 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
D. 而直为一湖山也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3. 下列句子中,与“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一句中“官”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B.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C.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4. 下列对原文的鉴赏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先描述了“豁然堂”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周围的山水等人间风物,突出景致的优美,然后写“豁然堂”的改造和名字的由来。
B.“豁然堂”命名的原因是:改建后,该堂视野豁然开阔,从而能够饱览方圆百里之内的山光水色。
C. 文章最后由“豁然堂”所带来的人的视野的改变,自然地联系到“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的关系,这是一种由事及理、借物说理的写法。
D. 作品层次清晰,描绘景物细致入微,语言以长句为主,杂以短句,错落有致,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参考答案:
1.C
2. C
3. B
4. D 1.A项“属”应为“类”; B项“尊”应为“酒器”;D项“婴”应为“缠绕”。
2.A项“之”:一为助词,的;一为助词,用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B项“则”:一为副词,用在主语谓语之间,限制修饰谓语,就;一为连词,表承接,就。C项“若”:均为动词,如同,好像。D项“为”:一为连词,表目的,为了;一为动词,写。
3. A句中的“翼”为名词作状语,“像鸟张着翅膀那样”。B句中的“侯”与例句中的“官”用法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封侯”,“当官”。C句中的“固”为使动用法,“使……稳固”。D句中的“圣”和“愚”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4. “语言以长句为主,杂以短句”不正确,应该是“语言以短句为主,杂以长句”。
参考译文
越地的山比较大的",像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类,有上十座,但小的就数不清了。至于湖,则总称之为鉴湖,而由大湖派生出去另外形成的小湖,就更加不可胜计了。郡里的城隍庙,在卧龙山的支脉上,庙的西面有一座堂,正建在湖山环抱会合的地方。要说这景色像什么,大体上是青山白水相间、回旋缠绕,像女子的发髻那样高耸,像莹洁的长绢那样清澄。而低头近看可见城墙,远处可闻村落里的人声。其间树木、草地、田地、沼泽错杂分布,人群、鸟类、房屋相互遮蔽,大米、小米、菱、蒲、莲、芡等出产,耕地和捕鱼用的犁、桨等工具,散乱地遍布于高地或洼地里;忽而烟云迷蒙,忽而皓月当空,从早到晚变化非常迅疾。方圆百里之间,无论巨大的壮伟场面或细微的美好景物,莫不汇集在人们的衣襟带上。有时来到游船上饮酒,游人的歌声与笑声此起彼落,就像当年龟龄先生所描写的“莲女”“渔郎”,也时时点缀其间。此时登上这座堂,不论他是什么人,即使受到外来的刺激或内心的煎熬,而感到压抑或无聊的事,只要一览这大好景致,烦恼忧虑就会顷刻消散。而在这里当官的,每当宴请过往客人,也往往特聘厨师来此。只是这座堂的布局很不合理,四面都被遮蔽住,只有西面开了一扇小窗,里面只容得下两个人。客人坐在朝东的主座,就不得不背靠湖山,要观看景色就必须离座转身,等转回来景色就随之看不见了。这是由于放弃了空旷明亮,而自取晦暗闭塞的缘故。我非常不满这种状况,于是把西面和南面两堵墙全部开成窗户,而只保留一面东墙,又让客人改为坐东而向西,他倚靠在酒桌上就面对着湖山,直到席终也不会消失。从此以后,刚才所说的那些景色,就全都舍弃了闭塞而达到了开阔,摆脱了晦暗而接近于明亮。工程完毕以后,打算为它起名,觉得没有比“豁然”更适宜的了。
已经命名了,又反复思索它的含义,想道:“唉,人心其实和这堂一样啊。当它被私利所障碍时,只知道我自己的七尺身躯,即使是同居一室的亲人,他们的痛痒就发生在他眼前,却装作什么也看不见,不就像原先的湖山,虽然近在眼前,却被遮蔽了一样吗?等到所障碍他的东西去除以后,即使是四海之遥,痛痒不一定发生在我眼前,反而鲜明得好像无不萦绕在我眼前,不就像现在的湖山虽然远在百里以外,却透过窗户就能看到一样吗?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全维系在这上面了。这是为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励的啊,难道只是为了湖山的胜景吗?”
我既已为了这些用意而命名这座堂,本是准备公之于众人的,于是依次写下了这篇记。
篇8:豁然堂记阅读答案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耕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樽,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①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
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②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注〗①龟龄:南宋王十朋,字龟龄。②几系:几,征兆;系,关联。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问村落 问:通“闻”
B.人禽宫室之亏蔽 亏:显现
C.及其所障既彻 彻:彻底
D.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 婴:缠绕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越中山之大者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于是余有叹焉
C.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既以名于是义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
B.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
C.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
D.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
译:_
②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
译:_
③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译:_
5.本文由“堂”而思及“人之心”,这是什么写作手法?请概括本文的内容主旨。
答
1、C 彻:通“撤”。
2.DA、前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后者为代词。B、前者为兼词,后者为助词。C、前者表承接,可译为“就”,后者作副词,可译为“就是”。D、两个都是“用”的意思。
3.C 无聊:无奈。
4.①我认为它这样不好,将西、南两面全部改成窗户,只保留一面东墙没有打通。
②即使是同住一室的亲人,他们的疾苦发生在眼前,但他像瞎子一样全无所见(全都看不见)。
③已经用“豁然”这个意义来命名了,打算用它来与人共勉,接着写下了这篇《豁然堂记》。
5.文章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文章叙述了改建前后,堂内迥然不同的景观与感觉,并在此基础上联想到人的私心:人心若为私心所障,也会像“豁然堂”以前那样,内心晦暗而外面什么也看不见,所以待人处世必须去私心。
【参考译文】
越地的山比较大的,像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类,有上十座,但小的就数不清了。郡里的城隍庙,在卧龙山的半山腰上,庙的西面有一座堂,正建在湖山环抱会合的地方。要说这景色像什么,大体上是青山白水相间、回旋缠绕,像女子的发髻,山高高耸立,像莹洁的长绢,水分外清澄。而低头近看可见城墙,远处可闻村落里的人声。其间树木、草地、田地、沼泽错杂分布,人群、鸟类、房屋相互遮蔽,大米、小米、菱、蒲、莲、芡等出产,耕地和捕鱼用的犁、桨等工具,散乱地遍布于高地或洼地里;忽而烟云迷濛,忽而皓月当空,从早到晚变化非常迅疾。在方圆近百里之间,无论巨大的壮伟场面或细微的美好景物,莫不汇集在人们的衣襟带上。有时来到游船上饮酒,游人的歌声与笑声此起彼落,就像当年诗人张志和所描写的“莲女”、“渔郎”,也时时点缀其间。此时登上这座堂,不论他是什么人,即使受到外来的刺激或内心的煎熬,而感到压抑或无聊的事,只要一顾盼这大好景致,烦恼忧虑就会顷刻消散。而在这里当官的,每当宴请过往客人,也往往特聘厨师来此。只是这座堂修筑得毫无章法,四面都被墙壁遮住,仅向西开了一扇小窗,里面只容得下两个人。客人坐在朝东的主座,就不得不背靠湖山,要观看景色就必须离座转身,等转回来景色就随之看不见了。这是由于放弃了空旷明亮,而自取晦暗闭塞的缘故。我非常不满这种状况,于是把西面和南面两堵墙全部开成窗口,而只保留一面东墙没有打通,又让客人改为坐东而向西,他倚靠在酒桌上就面对着湖山,直到席终也不会消失。从此以后,刚才所说的那些景色,就全都舍弃了闭塞而达到了开阔,摆脱了晦暗而接近于明亮。工程完毕以后,打算为它起名,觉得没有比“豁然”更适宜的了。
已经命名了,又反复思索它的含义,想道:“唉,人心其实和这堂一样啊。当它被私利所障碍时,只知道我自己的七尺身躯,即使是同居一室的亲人,他们的痛痒就发生在他眼前,却装作什么也看不见,不就象原先的湖山,虽然近在眼前,却被遮蔽了一样吗?等到所障碍他的东西去除以后,即使是四海之遥,痛痒不一定发生在我眼前,反而鲜明得好象无不萦绕在我眼前,不就象现在的湖山虽然远在百里以外,却透过窗户就能看到一样吗?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全维系在这上面了。这是为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励的啊,难道只是为了湖山的.胜景吗?”我既已为了这些用意而命名这座堂,本是准备公之于众人的,于是依次写下了这篇记。
★ 曾国藩《养晦堂记》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阅读答案
★ 宝绘堂记阅读附答案及翻译
★ 养鱼记阅读答案
★ 沧浪亭记阅读答案
★ 潭州东池戴氏堂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 丰乐亭记阅读答案
★ 百丈山记阅读答案
★ 游清源山记阅读答案
★ 窃读记阅读答案